拍摄于崇明东滩农田,早晨开车在东滩保护中心附近的农田里寻找黄胸鹀,发现稻田里的小鸟超级多,不仅有黄胸鹀,还有灰头鹀、粟耳鹀、石䳭、麻雀等,都在大快朵颐地吞食着成熟的稻谷,而另一边各种大型农用机械也都在轰鸣着忙碌收割,与鸟儿们抢夺稻谷。忽见一群各种各样的鸟子疯狂乱窜地向我这个方向飞来,肯定是有猛禽来袭,抬头巡视,果然有一只白尾鹞在巡田。白尾鹞在上海郊区农田里是常见鸟,这个时候在崇明东滩、南汇东滩、青浦农田里都是常见的猛。但见这只白尾鹞忽上忽下,频频鼓动两翼,或急飞,或滑翔,忽然来个侧翻身向下冲去,悬停在稻谷上方,好像要把猎物恐吓出来然后抓捕。我一直按着快门追击这只白尾鹞,一长串的高速连拍很好地记录下了整个动作,特别是那个空中侧翻的动作,让我想起“鹞子翻身”这个武术、戏剧中的经典动作,就是由此而来吧:指身体悬空翻转,如鹞子旋飞般轻捷。 在中国的戏曲文化中,有一个很多人都见过的动作,叫做鹞子翻身,做出来轻盈灵动,看上去就像一只鸟在飞翔、跳跃、旋转。 而华山上有一个景点也叫做“鹞子翻身”,因为道路实在太过凶险,其中几个地方需要人像鹞子一样灵活的翻转身体才能通过,因此得名。 在中国传统武术里也有“鹞子翻身“这一招,尤其在过去的武侠小说里很常见,那这个特别会翻身的“鹞子”,到底是什么动物呢? 白尾鹞(英文名:Hen Harrier 学名:Circus cyaneus)是鹰科鹞属鸟类。体长41-53厘米,雄鸟上体蓝灰色、头和胸较暗,翅尖黑色,尾上覆羽白色,腹、两胁和翅下覆羽白色。雌鸟上体暗褐色,尾上覆羽白色,下体皮黄白色或棕黄褐色,杂以粗的红褐色或暗棕褐色纵纹。幼鸟似雌鸟,但下体较淡,纵纹更为显著。虹膜黄色,嘴黑色,基部蓝灰色、蜡膜黄绿色,脚和趾黄色,爪黑色。白尾鹞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 白尾鹞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,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、沼泽、河谷、草原、荒野以及低山、林间沼泽和草地、农田耕地、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,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、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。 常沿地面低空飞行,频频鼓动两翼,飞行极为敏捷迅速,特别是在追击猎物的时候。喜开阔原野、草地及农耕地。飞行比草原鹞或乌灰鹞更显缓慢而沉重。有时又在草地上空滑翔,两翅上举成‘V’字形,缓慢地移动,并不时地抖动两翅,滑翔时两翅微向后弯曲。有时又栖于地上不动,注视草丛中猎物的活动。白尾鹞飞起来比较轻盈优雅,但是既算不上迅速也算不上强劲。不过它们的飞行活动持久,坚持飞行的时间长。白尾鹞身形小,体重轻,而翅膀和尾羽极长,这些特点都是其他任何鹰隼类无法相比的。在寻找猎物的时候,它们最自由无拘地沿着相当无规则的路径滑行;它们时常从原本的路径上偏离,从沼泽地、草原或草地上长长的青草间或者沿着荆棘密布的田堤向四周瞥去。 白尾鹞很少会在飞行中捕捉食物,但是也有个例,有一些鸟类学家观察过少数几只在空中直接捕捉小型鸟类的白尾鹞。由于它们身形小巧,而且,白尾鹞也不会带着猎物飞行。通常,当它们观察到合它们胃口的食物时,便会突然停下来,稍稍拍打几次翅膀就摆好了姿势,接着以惊人的速度冲向那可怜的猎物。它们通常会将这些猎物就地撕碎并吞食下去。然而,若是它们失误了,猎物逃走了,它们就会同样迅速地飞起来,继续向前飞行。 白尾鹞主要以小型鸟类、鼠类、蛙、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。白天活动和觅食,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。捕食主要在地上。常沿地面低空飞行搜寻猎物,发现后急速降到地面捕食。 白尾鹞专门猎杀飞行中的鸟类,麻雀、云雀、水鸟等小型鸟类,还会抓大型水鸟的雏鸟来吃。鼠类也是白尾鹞最常吃的食物。它在低空中观察到田鼠踪迹时,会迅猛地降落到地面,一抓一个准,刚才还活蹦乱跳的田鼠,这会儿已经沦为白尾鹞的食物。 运气好的时候,白尾鹞还能捕到野兔,和肥美的鸭子吃,改善改善伙食。但有时候就只能抓青蛙、昆虫类补充食物,能填饱肚子就行了。 “湿地杀手”的名头不是白叫的,白尾鹞捕食成功率比较高,同区域内小型鸟类、鼠类都怕它。作为“湿地杀手”的白尾鹞,敢去挑战猎隼,还常偷袭短耳猫头鹰,不过它也比较滑头,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就跑! 鹞子翻身这一招,指武术、杂技身段的一种。谓身体悬空翻转,轻捷如鹞之旋飞。 明 田汝成 《西湖游览志馀·熙朝乐事》:“树长竿於庭,高可三丈,一人攀缘而上,舞蹈其颠,盘旋上下,有鷂子翻身、金鸡独立、钟馗抹额、玉兔捣药之类。”《荡寇志》第七六回:“ 丽卿 得了势子,趁分际一箇鷂子翻身,卷进中三路。” 郭澄清 《大刀记》第十章:“我吃了个猛劲,又来了个鹞子翻身,便蹿出了垣墙。” 《鹞雀行》 明·徐祯卿 白鹞捉黄雀,斜盘下九天。 岂知南山侧,复有虞人弦。 一发中双翼,忽毙青云端。 行人皆抚掌,仰视落飞翰。 弓矢悬马头,少年坐雕鞍。 持归咸阳市,百鸟争聚观。 美酒白玉缸,肉腊黄金槃。 乐哉今日宴,四座争万年。